1. 首页 > 心理技巧

2025年调研:10%普通人受预期性焦虑困扰,3类人群需重点警惕

2025年调研:10%普通人受预期性焦虑困扰,3类人群需重点警惕
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?明明提前一周就刷完了期末考的所有真题,上场前却突然大脑空白,满脑子都是“万一漏了知识点怎么办”?你是否也曾在重要汇报前反复检查PPT,哪怕确认过十遍,还是忍不住担心“会不会突然崩掉”?别误以为这只是“胆小”或“不自信”,这很可能是预期性焦虑在发出信号——一种比你想象中更常见的心理状态。

刚升入高三的李骅,一直是班主任口中“稳冲双一流”的尖子生。可最近两次月考,他的排名却从年级前20一路掉到了50名开外。“每次离测试还有两天,我一翻开课本就觉得到处是漏洞,”李骅揉着熬红的眼睛说,“一想到理想大学的分数线,手心就冒冷汗,总跟自己说‘再记不住这个公式就全完了’。结果越慌越记不住,凌晨两三点还在被窝里翻来覆去,第二天上课连老师讲的重点都听不进去。”就这样,失眠跟着紧张来,成绩跟着焦虑掉,他慢慢陷入了“越怕失败越容易失败”的恶性循环。

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科主任季建林指出,李骅的情况是典型的预期性焦虑。我们可以把它类比成“情绪的过度预警器”:就像家里的烟雾报警器,明明只是煮面条冒了点烟,却响得震天响。这类人总会提前预设“即将发生的事会有最坏结果”,比如学生担心“考差就没前途”,上班族怕“汇报出错就被辞退”,他们时刻处于“等坏事来”的状态,消极心态会慢慢盖过理性判断。

更具体地说,有预期性焦虑倾向的人,往往对引发焦虑的事“难以适应且越陷越深”。比如有人要参加面试,前三天就开始纠结“穿什么会出错”“面试官问的问题答不上来怎么办”,甚至连吃饭时都在想这些细节,最后整个人被烦躁感裹住,根本没法专注准备。《心理学报》2023年发表的“预期性焦虑干预实验”就印证了这一点:研究团队对120名高三学生追踪两个月后发现,有该倾向的学生,考前一周会反复检查书包里的文具(平均每天检查8次以上),脑海里频繁出现“考砸了父母会失望”的想法。其中一名叫小宇的学生在日记里写:“每次合上书都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会,明明上周刚做对过的题,现在想步骤都要慌半天,我是不是比别人笨?”而这种自我怀疑,又会进一步放大焦虑,形成“担心→失误→更担心”的闭环。

根据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》2025年最新调研结果,预期性焦虑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稳定维持在10%,这个比例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1个可能受其影响。其中,三大高发人群的占比尤为突出:中年女性(占比32%,常因家庭、工作双重压力担心“顾此失彼”)、初三/高三学生(占比28%,受升学压力影响最大)、高压职场人(如互联网、金融行业从业者,占比25%,易因KPI、项目节点焦虑)。

4个实用方法,帮你缓解预期性焦虑

想要摆脱这种“提前担心坏事”的状态,不用追求“立刻消除”,循序渐进调整更有效。以下4个方法,都有相关研究支撑,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尝试:

1. 用“充实生活”转移注意力,别盯着焦虑“放大看”

就像房间里如果只盯着一个小灰尘,会觉得它特别显眼;但如果摆上书架、挂上装饰画,灰尘就变得不起眼了。对付预期性焦虑也是同理——别总想着“我好焦虑”,而是把时间填进具体的事里。比如每天留30分钟跑步、跳绳,或者睡前听15分钟轻音乐,让注意力从“担心未来”转移到“当下在做的事”上。

《应用心理学》2024年的研究显示,每天进行2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,能让预期性焦虑水平降低15%-20%。比如有位高二学生小田,之前总因月考焦虑失眠,后来每天放学后和同学打20分钟羽毛球,他说:“挥拍的时候满脑子都是‘接好这球’,根本没空想考试,晚上躺下也能很快睡着。”

2. 用“小成功”重建自信,别被“大目标”吓住

很多人焦虑,是因为总盯着“我要考进前10名”“汇报必须完美”这种大目标,越想越觉得“我做不到”。其实可以换个思路:回忆过去的“小成功”——比如“上次我花3天整理错题本,数学选择题正确率提高了”“上次发言前练了5遍,最后没忘词”。把这些事记在本子上,每次焦虑时拿出来看,告诉自己“我之前能做好,这次也可以”。

相较于一味否定自己,这种“成功锚定法”更有效。某中学心理辅导室2025年的统计显示,采用“关注努力过程”而非“纠结结果”的学生,预期性焦虑发生率降低了23%。就像有位职场人小林,之前总怕项目汇报出错,后来他每次准备时都记录“今天练了2遍,比昨天流畅”,慢慢就从“怕出错”变成了“想把事做好”。

3. 给期望值“减减肥”,别把“结果”和“自己”绑太紧

不少人会陷入一个误区:觉得“没做好这件事,就是我不行”。比如考试没考好,就认定“我智商不如人”;汇报有瑕疵,就觉得“我能力太差”。其实可以换个类比:种一棵树时,你浇了水、施了肥,已经尽了最大努力,至于它长得多快,有时候要看天气,不能全怪自己。

对待要做的事也一样:只要确认“我已经付出了合理的努力”,比如“考试前我认真复习了两周”“汇报前我练了10遍”,就不用过分纠结结果。哪怕最后没达到预期,也可以想“这次积累的经验,下次能用上”,而不是否定自己。

4. 别让自尊心变成“枷锁”,没人会一直盯着你的失误

自尊心强的人容易焦虑,是因为怕“丢脸”“出错”,总觉得“别人都在盯着我”。但《社会心理学杂志》2024年的“焦点效应”研究发现:人们总会高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“存在感”,实际别人对我们失误的关注度,只有我们自己想象的1/3。

比如你某次发言忘词了,可能自己记了半年,觉得“大家都觉得我很笨”,但实际上,同事可能一周后就忘了这件事。就像有位女生之前总怕上台演讲,后来她问了几个同学“我上次演讲忘词,你们还记得吗”,结果大家都说“没印象了,只记得你讲的例子很有意思”。从那以后,她就慢慢放下了“怕出错”的负担。

小测试:你有预期性焦虑倾向吗?

花1分钟做下面3道题,帮你快速判断自己的状态(选最符合你情况的选项):

1. 面对即将到来的重要事(如考试、汇报),你会提前多久担心“可能出问题”?

A. 提前1-2天,偶尔想想

B. 提前1周左右,经常忍不住想

C. 提前半个月以上,几乎每天都在想

2. 担心时,身体或生活受影响的程度是?

A. 有点紧张,但吃饭、睡觉都正常

B. 偶尔失眠、心跳快,做事效率变低

C. 吃不下、睡不着,根本没法专注做其他事

3. 对还没发生的事,你的想法更偏向?

A. 先做好准备,结果好坏都能接受

B. 总觉得会出意外,忍不住想最坏情况

C. 认定会失败,甚至想“干脆放弃算了”

测试解析

- 选A居多:你的焦虑属于“正常预警”,能帮你提前做准备,不用过度担心,保持现有状态即可。

- 选B居多:你有轻度预期性焦虑倾向,试试前面提到的“运动转移”或“记录小成功”,1-2周就能看到变化。

- 选C居多:你的预期性焦虑倾向较明显,除了自我调整,也可以找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师聊聊——这不是“软弱”,就像感冒了找医生一样,是很正常的求助。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66xlx.com/http://www.66xlx.com/xinlijiqiao/948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