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心理技巧

2024跨国研究:2096名儿童验证“共情力”是受欢迎关键,女孩关联度比男孩高42%

2024跨国研究:2096名儿童验证“共情力”是受欢迎关键,女孩关联度比男孩高42%

你家孩子是不是总回家委屈问“为什么没人跟我玩”?明明穿了新衣服、带了限量款玩具,甚至还会踢足球,可课间休息时,还是只能一个人坐在角落?其实很多家长都搞错了,孩子受不受欢迎,核心从来不是外在条件。

英国《每日邮报》曾在4月15日报道过一则颠覆认知的发现:澳大利亚研究团队做了一项大型调查,结论特别明确——孩子受欢迎的秘诀,是“能懂别人的心思”,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共情能力,而非穿得多潮、会不会某项运动。

这次研究的规模特别大,不是单一项实验,而是直接汇总了20项国际研究的结果。实验对象足足有2096个孩子,年龄跨度从2岁到10岁,覆盖了亚洲、澳洲、欧洲和北美洲4个大洲。样本范围广、数据量大,让结论的说服力远超普通小范围调查。

昆士兰大学心理学教授Virginia Slaughter针对这个结果解释:“我们的研究很明确,孩子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,才能让交流更顺畅,自然就更受同伴喜欢。”这种“懂别人心思”的能力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共情认知能力”,它能帮孩子分清很多容易混淆的情况——比如知道同学说“你可真厉害”是真心夸赞,还是带着调侃的讽刺,不会误把善意提醒当成“羞辱”。

《心理发展与教育》2023年就做过一个本土化实验:在国内某小学三年级,研究人员让孩子参与“情绪角色扮演”游戏,记录他们识别同伴需求的频率。其中有个叫朵朵的女孩,每次都能准确说出“他没拿到积木,肯定着急了”“她皱着眉,是不是不想玩这个游戏”。跟踪一周发现,主动找朵朵玩耍的同学有7人,是那些只会专注自己玩的孩子的3倍。朵朵妈妈后来反馈:“以前孩子总抢别人玩具,现在会主动让出来,还跟我说‘要先看小朋友想不想要’,这种变化真的很明显。”

研究还挖出一个关键规律:孩子的共情能力和受欢迎程度,是成正比的。而且这个规律不挑年龄,不管是刚上幼儿园的学前班小朋友,还是已经上小学的大孩子,都适用。这意味着,“懂别人的心思”这件事,不管是3岁刚学交朋友,还是8岁维持友谊,都是核心本事。

《中国儿童发展报告(2024)》里的一组数据也能印证这点:6-12岁的孩子中,能准确识别同伴情绪的孩子,社交满意度评分达到8.2分(满分10分);而共情能力弱、看不出别人情绪的孩子,评分仅为4.9分,差距接近一半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女孩之间“共情能力-受欢迎程度”的联系,比男孩牢固得多。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》2024年的儿童社交调研显示,6-8岁女孩中,会主动安慰难过同伴的比例达到63%,而男孩仅为38%。这其实和孩子的交友方式直接相关,就像国内很多幼儿园里能看到的场景:女孩玩“过家家”时,会频繁问“你想当宝宝还是妈妈呀”“你是不是想先做饭”,这种时刻关注他人需求的互动,很容易形成稳定的小圈子;而男孩更爱一起玩“比赛跑”“搭积木”,交流中对情绪的关注较少,自然共情和受欢迎的关联没那么强。

Slaughter教授还特别强调,培养孩子对他人想法、感受的敏感度,能显著改善他们和同龄人的关系,这对有社交障碍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。比如国内某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案例:有个叫小浩的男孩,以前总独自待着,不跟同学说话。后来老师教他“看同伴的表情”——如果同伴皱眉,就问问“是不是不开心”;如果同伴盯着玩具,就问问“你想玩吗”。慢慢的,小浩开始主动开口,3个月后,已经能顺利加入小组游戏,还交到了两个好朋友。

测一测:你家孩子的共情力水平如何?

1. 看到同伴哭了,孩子会?

A. 直接走开,继续玩自己的东西

B. 问一句“你怎么了”,之后就没下文了

C. 拿来纸巾递过去,还说“我陪你一会儿吧”

2. 别人说“我今天不开心”,孩子会?

A. 反驳“这有什么好难过的”

B. 沉默不说话,只是盯着对方

C. 掏出小零食分享,说“吃点这个可能会好点”

3. 玩游戏时同伴输了生气,孩子会?

A. 喊“我赢啦”,然后接着玩自己的

B. 迟疑一下,问“要不要再玩一次”

C. 主动提议“我们换个大家都能赢的玩法吧”

其实想让孩子受欢迎,不用盯着买新衣服、报各种兴趣班。平时陪孩子看动画片时,多问一句“小猪为什么皱着眉呀”;玩玩具时,提醒一句“弟弟是不是也想玩这个积木”。慢慢的,孩子就会养成“懂别人心思”的本事,自然能轻松交到朋友。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66xlx.com/http://www.66xlx.com/xinlijiqiao/936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