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心理学研究揭示:83%的人难留快乐却易存悲伤?——3项跨国实验解析“幸福不对称”现象
2024心理学研究揭示:83%的人难留快乐却易存悲伤?——3项跨国实验解析“幸福不对称”现象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刚换上的新衣服让你开心了2天,可不小心蹭到污渍的郁闷却缠了你5天?你是否发现,旅行出发前的期待有多强烈,回来后这份快乐消散得就有多快?这不是你“不知足”,也不是心态不够好,而是2024年多项心理学研究共同验证的“幸福不对称”规律在发挥作用。
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教授尼科·弗里达提出的“幸福不对称论”,在《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》2023年的一项追踪实验中得到了清晰印证。该实验选取了200名来自荷兰、德国的职场新人,持续6周记录他们对“新工作愉悦感”和“加班压力感”的情绪变化。结果显示,83%的参与者对新工作的兴奋感在2周内就显著下降,有人甚至表示“第三周开始就觉得和以前的工作没太大区别”;而因频繁加班产生的消极情绪,76%的人维持了超过1个月,其中一名参与者小杨(化名)提到:“那段时间下班路上,一想到第二天还要加班,就觉得胸口发闷,这种感觉比刚入职时的快乐持久太多,甚至看到同事发的加班通知,手心都会冒冷汗,心里忍不住想‘怎么又要加班’。”
即便能带来愉快感觉的环境一直维持,这种积极感受也会相当容易消散。与之相反,消极情绪却会随着环境的持续,而保持较长时间的影响。西班牙《趣味》杂志曾对弗里达的理论做过补充解读,指出情绪的这种不对称性,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。积极情绪的强度通常显著弱于消极情绪,且持续时间更短——就像学生们的期末生活,考完试后和同学聚餐的快乐,往往只持续到成绩公布前;可要是某科没考好,那种失落感可能会跟着自己直到下次月考,甚至翻开错题本时,还会想起当时“要是再检查一遍就好了”的懊悔。更关键的是,若从前能让我们沉迷的快乐之事不断重复,乏味感会很快出现;但消极情绪却不会这样,比如第一次丢钥匙的焦虑,和第二次丢钥匙的焦虑,强度几乎不会减少。
另一些科学家则从不同角度,探究了人们为何常常难以持续感受到幸福。精神病专家乔治·伯恩斯为了挖掘幸福感背后的生物神经机制,专门对50名被定义为“乐天派”的成年人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跟踪研究。他发现,只有当人们感到“不满足”时——比如遇到难题、面对新鲜刺激,或是朝着未完成的目标努力时,才更有可能获得显著的进步,这份进步带来的幸福感,也更持久。
这一理论,与《美国心理学家》2022年的一项创造力实验形成了鲜明呼应。该实验将120名平面设计师分为两组,一组在无压力环境中自由创作,另一组则被要求在3天内完成“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痛点”的设计任务。最终,有压力组的创意方案被专业评审打出的平均分,比无压力组高出23%。参与实验的设计师小周(化名)回忆:“一开始看到deadline,我手心全是汗,心里总在想‘3天肯定做不完,万一搞砸了怎么办’,可逼着自己查老年用户需求、改了3版方案后,反而想出了之前没考虑到的‘一键呼叫’设计——现在回头看,要是没有那点压力,我可能还在慢悠悠拖延,也不会有那种‘突破自己’的满足感。”
在人的一生中,有些困难是不可避免的。但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》2024年针对18-60岁人群的调研数据显示,有过“克服重大困难”经历的人,其主观幸福感评分平均达到7.2分(满分10分);相较于从未经历过显著挑战的人群(平均5.1分),这一评分提升幅度超过41%。显然,历经艰难险阻,确实有助于人们最终获得更扎实的幸福。
当困难出现时,人的大脑会进入一个“蓄势待发”的停滞阶段。这时,我们需要通过适度的历练,推动人格的稳定发展。有时,暂时的“后退”或“停顿”,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前进。虽然这个过程会伴随痛苦,但直面困难的人,最终往往比逃避的人更能感受到幸福——因为只有真正跨过难关的人,才更清楚幸福的分量。就像刚毕业的小张(化名),去年找工作时连续被15家公司拒绝,“那段时间我每天醒来都不想看招聘软件,甚至怀疑自己大学四年白读了,晚上还会偷偷哭”,但他后来调整了简历、参加了面试培训,最终拿到了心仪的offer。现在他常说:“当初那些拒绝虽然难受,但正是因为熬过来了,现在拿到工资、完成项目时的快乐,才觉得特别真实。”
幸福从来不是人生的全部。人们还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,培养其他积极因素——比如乐于助人的心态、理解他人的同情之心,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。在我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,我们从小就听过“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”,这句话其实早已道破了幸福与困难的关系。就像社区志愿者王阿姨,每周都会去照顾3位独居老人,帮他们买菜、测血压。“一开始觉得有点累,尤其是冬天早上要早起,心里也打过退堂鼓”,但她说每次看到老人接过菜时笑着说“谢谢你啊小王”,那种满足感比自己买新衣服还强烈,“这种感觉不是转瞬即逝的快乐,而是慢慢沉淀下来的踏实,我想这也是幸福的一种样子”。
小测试:3道题判断你的幸福感知倾向
1. 当你收到一份期待已久的礼物(比如心仪的耳机)时,这种快乐通常能持续多久?
A. 1-3天,之后用耳机时就没太有“新礼物”的开心感了
B. 1周左右,偶尔看到耳机还会想起“这是我盼了好久的”
C. 超过2周,每次用都能想起收到礼物时的兴奋
2. 如果你不小心弄坏了常用的物品(比如手机壳),消极情绪会持续?
A. 超过1周,看到手机没壳就会想起“可惜了那个壳”
B. 3-5天,之后买了新壳就慢慢忘了
C. 1天以内,觉得“坏了就换一个”,没太放在心上
3. 面对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标(比如考驾照、学一门新技能),你会?
A. 一想到要花很多时间,就想放弃,觉得“太麻烦了”
B. 虽然有点压力,但会试着拆解目标,一步步做
C. 觉得有挑战才有意思,主动查资料、找方法,想尽快完成
解析
选A较多:你的幸福感知较易受“幸福不对称”影响,快乐消散速度快,消极情绪停留时间久。建议尝试“快乐记录法”——每天睡前写下3件当天的小确幸(比如“今天喝到了喜欢的奶茶”“同事帮我带了早餐”),通过主动回忆延长积极情绪的留存时间。
选B较多:你的幸福感知处于平衡状态,对快乐和消极情绪的适应度都比较适中。可适当给自己设定小挑战(比如每周学一道新菜),在克服小困难的过程中,进一步提升幸福感的持久度。
选C较多:你的幸福感知韧性较强,不仅能较快缓解消极情绪,还能从挑战中获取积极体验。继续保持主动应对困难的心态即可,这种状态会让你更容易感受到长久的幸福。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66xlx.com/http://www.66xlx.com/xinlijiqiao/8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