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社交现状调查:超八成人难寻知心友,利益化交往成最大阻碍
2024社交现状调查:超八成人难寻知心友,利益化交往成最大阻碍
你是否曾在深夜翻遍通讯录,指尖划过十几个“好友”头像,却始终没勇气点开对话框?明明白天和同事笑谈风生,晚上独处时却觉得“没人真的懂我”——这不是你的孤独,而是当下很多人的社交困境。近日,《生命时报》联合新浪网“健康频道”发起的一项调查就揭开了这个真相:超八成人交不到知心朋友。
在参与本次调查的3874名受访者中,有55.2%的人表示自己仅有1-2个知心朋友,另有22.4%的人坦言“几乎没有真正的朋友”;从交友来源看,五成受访者的知心朋友是同学,职场或社交软件上结识的知心人占比不足两成;而谈到“交不到真朋友”的原因,59.8%的人直指“利益关系太重”。
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指出,知心朋友的核心,是建立在“非功利”基础上的深度理解。近九成受访者也认同,知心朋友得满足三个条件:相互信任、价值观相近,能分享私密情感还愿意为对方付出。《心理学报》2023年发布的“成人社交关系与心理安全感”实验就印证了这一点:研究团队跟踪120名职场人1年发现,那些仅维持“功利性交往”的参与者,83%会在压力事件(比如失业、失恋)中感到“孤立无援”。其中一位28岁的互联网从业者小李就曾在日记里写道:“每次找同事帮忙,都要先想‘下次怎么还人情’;连吐槽老板都要反复斟酌,手心冒汗时总告诉自己‘别让人觉得你麻烦’——这样的关系,根本没法走心。”
为什么现在交知心朋友这么难?除了利益化倾向,还有两个现实原因:一是现代社会节奏太快,挤压了“走心社交”的时间。就像刚入职的95后小周,每天加班到晚上9点,周末只想补觉,原本每月一次的同学聚会推了3次,她无奈说:“不是不想联系,是连回复消息的精力都没有,更别说花时间了解一个新朋友了。”二是交往形式越来越“物质化”,比如聚会时先问“你是做什么的”,加好友后先翻朋友圈看“有没有资源”,这种“带着目的的相处”,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缺乏知心朋友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很显著。王国荣强调,朋友不是“可有可无的点缀”,而是我们人际连接里的“安全网”——它能提供信赖、陪伴和帮扶,帮我们在社会里找到“扎根的感觉”。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》2024年的调研结果显示,缺乏知心朋友的人群中,抑郁情绪检出率比拥有3个以上知心朋友的人群高出42.3%,18-35岁青年群体表现得尤为明显。如果长期没有知心朋友,人很容易觉得“像飘着一样”,慢慢变得孤僻、不愿说话,严重的话还可能陷入抑郁情绪,对生活提不起劲。
从心理学中的大五人格理论来看,那些宜人性高、愿意主动信任他人的人,往往更容易建立深度友谊——这和“真诚交友”的逻辑完全契合。那到底该怎么交到知心朋友?关键要做好这三点:
首先,别抱着“找有用的人”的想法出发。交友就像小时候和伙伴分享玩具,不是为了换对方的零食,只是单纯想一起开心——这种不带“交换目的”的相处,才是知心朋友的起点。其次,要敢“用真心换真心”。信任是友谊的基础,你愿意跟对方说“最近工作压力大到哭”,对方才可能跟你聊“家里的烦心事”;你记得对方不吃香菜,点餐时主动避开,对方才会在意你的喜好。最后,多搞“面对面互动”,少靠微信聊。比如约朋友吃顿火锅,边涮肉边吐槽,比隔着屏幕发“加油”更有温度——毕竟,眼神里的关心、语气里的心疼,是文字替代不了的。
测一测:你的社交“走心度”够不够?
想知道自己现在的交友模式,能不能吸引知心朋友?来做3道小测试吧:
1. 当你遇到烦心事时,第一反应是?
A. 找个人说说,哪怕对方帮不上忙,说出来也舒服
B. 先自己扛着,实在憋不住了,再找特别熟的人说
C. 不想说,怕别人觉得麻烦,或者背后议论
2. 你和朋友相处时,最在意的是?
A. 能不能放开聊,不用装样子,说缺点也不怕
B. 对方有没有用,比如能帮我解决工作或生活难题
C. 别吵架就行,维持表面和谐,省得麻烦
3. 你会主动花时间了解朋友的情况吗?
A. 会,比如记住对方的生日,偶尔问近况
B. 偶尔会,要是刚好刷到对方动态就关心下
C. 很少,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,不用多问
测试解析:
- 选A多(走心型):你愿意主动付出真心,也敢敞开心扉,这种状态很容易吸引到知心朋友,继续保持就好;
- 选B多(功利型):你习惯用“有没有用”衡量关系,虽然能交到“人脉”,但很难有真心人,试着抛开目的和人相处,会有不一样的收获;
- 选C多(回避型):你怕麻烦别人,也怕自己受伤,所以总把心关起来,其实偶尔“麻烦”一下朋友,反而能拉近距离,试着迈出第一步吧。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66xlx.com/http://www.66xlx.com/xinlijiqiao/88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