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心理技巧

2024都市过劳现状:75%人踩亚健康红线,30-45岁成最累群体

2024都市过劳现状:75%人踩亚健康红线,30-45岁成最累群体
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?明明下班到家只想躺着,却还得打开电脑处理未完成的工作,盯着屏幕时眼皮不停打架,心里还在默念“再熬半小时就好”?别以为这只是“累了而已”,近期西南交大外语学院一名22岁学子,因同时兼顾3份兼职过度劳累,导致免疫功能显著衰退,最终意外离世——这则新闻,给所有都市“拼命党”敲了记响警钟。

上海市社科院亚健康研究中心5月最新调查数据显示,近75%的都市人已收到“健康黄牌警告”,处于亚健康状态;其中白领占比达到六成,也就是说每5个亚健康人群里,就有3个是办公室上班族。若继续长期超负荷工作、休息不足,“黄牌”会直接变成“红牌”:疾病缠身只是开始,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。这样的健康风险,并非个例。

《心理科学进展》2023年曾发布一项针对“多任务负荷与健康关联”的研究,其中追踪了一名23岁的在校大学生小周:他为了凑齐考研报班费,同时做着家教、奶茶店兼职和文案代写3份工作,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。有次晚上11点在奶茶店备料时,他突然感觉头晕站不稳,扶着操作台时心里还在自我安慰“没事,可能就是没吃晚饭”,直到第二天发烧到39度才被迫休息。研究指出,这类年轻人群的“疲劳忽视心理”,会让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被刻意忽略,最终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风险。

不同人群的过劳风险,其实有明显差异。调查显示,从事脑力工作的办公室人群是过度疲劳的高危群体,而30-45岁的人群,因同时面临职场晋升压力与家庭照料责任(比如孩子教育、老人赡养),成为最容易过劳的群体。相较于这个年龄段的“复合压力”,18-25岁人群的压力更集中在学业与初入社会的适应上,比如期末备考、兼职攒钱或实习考核,他们也因此成为过度疲劳的第二大人群。

就像期末周的大二学生小林,每天早上6点起床背单词,晚上12点还在刷专业真题,中途总忍不住反复检查书包里的准考证是否放好——哪怕已经确认过5次,还是会担心“万一漏带了怎么办”。这种焦虑让他即使坐在书桌前,注意力也很难集中,反而要花更多时间完成任务,形成“越急越慢、越慢越累”的循环。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》2024年调研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:18-25岁群体中,每周学习+兼职时长超60小时的比例达到38%,较2022年上升12%,这也让他们的疲劳问题愈发突出。

很多人以为“累”是身体消耗导致的,其实对脑力劳动者来说,疲劳更多是“情绪在作祟”。根据情绪调节理论,现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,人们往往要付出二三倍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——比如为了拿下一个项目,连续一周加班改方案;为了通过考试,每天熬夜刷题。这种状态下,人的精神会一直处于“紧绷的混乱感”中,就像一根被拉到极限的橡皮筋。当这些压抑的情绪冲突没得到及时宣泄时,就会转化为肉体上的疲劳症状,比如明明没做体力活,却感觉全身酸痛;更严重的,还会导致心理状态扭曲,出现“不想说话、对什么都没兴趣”的心理疲劳。

《心理学报》2023年一项“情绪与疲劳关联”的实验就发现,参与实验的200名白领中,有62%的人表示“当工作中受了委屈没处说时,第二天会特别累,连走路都没力气”。其中一名32岁的互联网从业者小张说,有次因为方案被领导当众否定,他强忍着没反驳,回到家后明明想放松,却对着手机发呆了2小时,“心里像堵了块石头,身体也跟着沉,那种累不是睡一觉就能好的”。

可能有人觉得,“累”是小事,忍忍就过去了。但这种看似轻微的疲劳,危害可不小:轻则让你工作效率下降(比如原本1小时能完成的事,现在要花2小时)、生活质量降低(比如没心思陪家人说话、连喜欢的美食都没胃口);重则会引发高血压、抑郁症等身心疾病。所以,控制工作与学习的时间,对预防过劳至关重要。无论是已处于过度疲劳期的人,还是目前健康的人,都需要把这一点放在首位——一般来说,每天工作8小时是最为适当的时长,超过这个范围,身体的疲劳感会呈指数级上升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两个小办法能帮你缓解疲劳:一是设法提高用脑效率,比如用“番茄工作法”(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)代替“长时间硬熬”,这样能减少心理资源的浪费;二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,比如下班后去公园散步30分钟、周末和朋友看场电影,这些活动能帮你释放压抑的情绪,就像给“心理电池”充电一样。

如果是心理疲劳(比如总觉得“没劲儿”“不想动”,但身体没有明显疼痛),千万不要随便吃镇静剂、安眠药,而是要先找出让你情绪低落的原因——是因为工作压力大,还是和家人有矛盾?解决了根源问题,心理疲劳才会真正消失。若是病理性疲劳(比如持续一周以上的头晕、乏力,休息后也没好转),一定要及时找医生检查和治疗,别拖着让小毛病变成大问题。

小测试:你的压力类型属于哪一种?

想知道自己的疲劳是否和压力有关?来做这3道题吧,根据实际情况选A、B、C即可:

1. 当你连续忙碌3小时后,最明显的感受是?

A. 脑袋发沉,想放空一会儿,什么都不想做

B. 心慌烦躁,坐不住,总觉得还有事没做完

C. 腰背酸痛、脖子僵硬,身体像被灌了铅

2. 晚上躺在床上时,你经常会?

A. 脑子里反复想白天没做完的事,越想越清醒

B. 觉得心里委屈,忍不住想叹气,甚至有点想哭

C. 身体酸痛难忍,翻来覆去找不到舒服的姿势

3. 面对没完成的任务,你会?

A. 担心自己做不好,越想越不敢开始

B. 明明很累,却强迫自己熬夜也要做完

C. 做一会儿就觉得累,忍不住想刷手机偷懒

测试解析:

- 若A选项居多:你的压力主要是“心理消耗型”,长期的脑力劳动让心理资源透支,容易出现心理疲劳。建议多做“无目的放松”,比如闭目养神、听白噪音,少用“刷手机”这种被动放松方式。

- 若B选项居多:你的压力主要是“情绪压抑型”,负面情绪没及时释放,转化成了身体疲劳。建议找信任的人倾诉,或通过写日记把情绪“写出来”,别把委屈憋在心里。

- 若C选项居多:你的压力主要是“身体劳损型”,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或过度劳累,导致身体肌肉紧张。建议每天花10分钟做拉伸运动,比如扩胸、转腰,同时注意定时起身活动,别久坐久站。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66xlx.com/http://www.66xlx.com/xinlijiqiao/890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