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心理调研:小心!过度含蓄可能是抑郁症的早期征兆
2024年心理调研:小心!过度含蓄可能是抑郁症的早期征兆
你是否有过明明心里压着事儿,却连跟最亲的人说句“我难受”都觉得别扭?甚至别人主动问起,还得强装笑脸说“没事,我挺好”?这种“说不出口”的含蓄,看似是“懂事”,有时候可能藏着危险的情绪信号。
在咱们老祖宗的认知里,含蓄从来不是“藏着掖着”,而是一种待人接物的修养、表达情感的情趣——就连写诗词都讲究“言有尽而意无穷”,不会把话说得太满。但含蓄这东西,就像煮糖水的糖量,得有个“度”:放少了没味道,放多了又会齁得慌。过分的含蓄不仅没了原本的美感,还可能是抑郁的早期征兆,这可不是危言耸听。
怎么区分“正常含蓄”和“过度含蓄”?其实一点都不难。《心理科学进展》2023年发布的“人际表达与情绪健康”研究,就给出了很直观的判断标准。研究团队跟踪了120名不同职业的受访者,其中26岁的上班族小李很有代表性:他平时说话总习惯“绕个弯”,比如想约朋友吃饭,会说“最近发现家馆子味道不错,要不要一起试试”,而不是直接说“我想跟你吃饭”;但他愿意主动发起邀约,聊起工作里的趣事时眼睛会亮,说起喜欢的乐队能滔滔不绝。小李自己也提到,“这样说话不唐突,还能让聊天更舒服”,他从不会因为“没直接说”而心里憋得慌。研究团队认为,这种“有热情、愿交流”的含蓄,是完全正常的人际表达风格,不用额外担心。
藏着问题的,是另一种“表面沟通”。有些人看着愿意跟外界打交道,会跟同事聊工作、跟家人说日常,但只要涉及自己的困惑、委屈,哪怕心里已经翻江倒海,嘴上也只会轻描淡写地说“还好”“没事”。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》2024年的抑郁前期筛查报告显示,在18-35岁的受访者中,约19.7%的人都有这种表现——他们的“沟通”,其实是拒绝他人走进自己世界的方式。32岁的小学老师王姐就是这样:学生调皮难管、家长不理解教学安排,她每天下班都会躲在车里哭半小时,可回到家面对老公“今天累不累”的关心,还是会硬撑着说“今天挺顺利的”。后来在心理访谈中,王姐才坦言:“怕说出来别人觉得我矫情,也怕给老公添负担”,这种“假装没事”的沟通,其实是在悄悄推开身边的人。
更需要注意的是,有过度含蓄倾向的人,还常常会陷入“自我循环”。《心理学报》2022年的“自我认知与抑郁倾向”实验发现,这类人会反复琢磨“我是不是没用”“我做的事有意义吗”这类问题,越想越乱,却始终得不出确定的结论。28岁的程序员小张就有这样的困扰:他写的代码总被领导要求修改,于是每天吃饭、走路都在想“是不是我真的不适合这行”,甚至半夜醒了也会翻来覆去琢磨,可面对领导“有没有困难”的询问,他还是会说“我能搞定,没问题”。实验人员分析,这种“反复纠结却无结论”的状态,往往是抑郁早期状态的开始,要是不及时疏导,很容易加重情绪问题。
要是身边有特别“内敛”、敏感的人,咱们可得多留个心。不是说敏感不好,而是要观察他们的日常变化:比如以前还会跟你吐槽两句工作,现在突然不怎么说话了;以前喜欢跟大家一起吃饭,现在总一个人躲着吃;甚至以前爱收拾的人,现在连房间都懒得整理。这时候别等着他们“主动开口”,可以试着拉着他们聊聊天,比如“我最近也有点烦,你要不要跟我说说你的事儿”,用自己的小困扰拉近距离。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》2023年的研究显示,这种“主动引导式交流”,能让抑郁前期的风险降低42%,比“等着对方开口”的效果显著得多。
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》2024年针对青少年的调研还显示,12-18岁的青少年中,约15.3%的人会用“过度含蓄”掩饰情绪问题——他们可能在学校不跟同学吵架,回家也不跟父母顶嘴,但会偷偷躲在房间里不出来,成绩也突然下滑。家长这时候别只盯着成绩,不妨坐下来跟孩子说“我发现你最近总一个人待着,要是有烦心事,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别的,都可以跟我说说”,慢慢引导他们把心里的话倒出来。
要是亲友已经确诊抑郁症,关心肯定要给,但千万别“大包大揽”。比如他们说“不想上班”,别直接说“我帮你请假”,而是可以说“我要是不想上班,可能会想先歇半天调整一下,你现在想试试这样吗”。《应用心理学》2024年的“抑郁干预策略”研究指出,这种“换位思考后引导”,比“直接替做决定”更能帮他们找回信心。就像小陈的妈妈,知道小陈抑郁后,没有说“你别想太多,我来帮你做”,而是说“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,要是我难受,可能会想听听歌放松一下,你想试试吗”。慢慢引导小陈自己做小决定,比如“今天想吃什么”“要不要下楼走五分钟”,小陈后来也提到,“这样让我觉得,我还能掌控自己的生活,不是只能等着别人帮忙”。
想知道你或身边人的含蓄是不是“过度”了?可以试试这3道小测试(让对方或自己作答):
1. 最近一个月,你心里有烦心事时,会主动跟信任的人说吗?
A. 会,说出来心里会舒服很多
B. 偶尔会,但得犹豫半天才能开口
C. 不会,说了也没用,还会给别人添麻烦
2. 面对别人的关心,你会把自己的困惑、委屈说出来吗?
A. 会,不用刻意藏着掖着
B. 会说一点,但不会把心里话全说出来
C. 不会,怕别人觉得我矫情、脆弱
3. 你会经常琢磨“我是不是没用”“我做的事有意义吗”这类问题,还总想不出答案吗?
A. 很少想,就算想也能很快想通
B. 偶尔想,会有点烦但不影响日常状态
C. 经常想,越想越难受,甚至影响睡觉、吃饭
解析:选A多(2-3个A):你的含蓄是正常的,属于健康的表达风格,不用太担心;选B多(2-3个B):可能有点“过度含蓄”的倾向,试着下次有烦心事时,先跟最信任的人说一句“我有点烦”,慢慢打开话匣子;选C多(2-3个C):要注意了,这种状态可能是抑郁的早期信号,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聊聊,及时调整情绪状态。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66xlx.com/http://www.66xlx.com/xinlijiqiao/86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