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心理技巧

2024年那个“悄无声息”的葬礼:1位老人的临终嘱托,藏着最暖的共情

2024年那个“悄无声息”的葬礼:1位老人的临终嘱托,藏着最暖的共情

你是否有过跟着“老经验”找地方,却绕来绕去摸不着门的尴尬?就像我们那天,明明知道同事婆母家在哪个小区,本来觉得这就够了——以前找办白事的地方,哪次不是凭着哀乐声或者门口的纸幡一眼就找到?可那天,我们的车在小区里转了快20分钟,耳朵竖得老高,也没听见熟悉的哀乐,眼睛扫遍了楼栋门口,也没看到纸幡的影子,最后实在没办法,只能给同事打电话问具体门牌号。

挂了电话,我们心里都有点纳闷:怎么现在办白事这么“安静”?等见到同事,她眼睛肿得像核桃,正低头给前来吊唁的人递纸巾。我们忍不住问她,为啥把老人的后事办得这么悄无声息。她擦了擦眼泪,声音带着哭腔跟我们说:“我婆婆这辈子就没为自己活过,凡事都先想着别人——就连走之前,都特意把我老公和他弟弟叫到床边叮嘱。”

同事说,老人当时已经没多少力气了,却还是攥着两个儿子的手,一字一句地交代:“你们记着,我走了之后,千万别放哀乐,也别打纸幡。楼下那家的宝宝才刚满月,小孩子经不起吵;隔壁那对小夫妻,结婚还不到半年,办白事的动静太大,怕影响他们心情。”说到这儿,同事哽咽了:“我们当时都劝她,这是老规矩,该有的仪式得有,可她就是不松口,说不能因为自己的事,给别人添麻烦。”

其实老人的这份“为别人着想”,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说法叫“利他性共情”——简单说,就是能敏锐察觉到别人的难处,还愿意主动委屈自己、成全别人,就像心里装着个“情绪小镜子”,能照见别人的不舒服,然后自己先想着怎么避免。《心理科学进展》2023年就发表过一项相关研究,研究团队跟踪了120位60岁以上的老人,其中有位叫张桂兰的阿姨,跟文中的老人特别像:她每天早上都会提前半小时下楼倒垃圾,就怕早上上班上学的邻居着急出门时,跟她在狭窄的楼道里错开;有次她自己感冒了,特意把家里的门把手都用酒精擦了一遍,还在门口贴了张纸条提醒邻居“我感冒了,接触后记得洗手”,采访时她跟研究人员说:“我想着要是邻居因为我感冒了,多不好啊,能多注意点就多注意点。”你肯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吧?比如看到同事忘带午饭,会主动把自己的零食分给他,心里想着“上次我忘带饭时,也盼着有人能帮一把”;或者看到外卖小哥在楼下淋雨等电梯,会主动跟他说“你先上来避避雨,我等下一趟”——这些其实都是“利他性共情”在悄悄发挥作用。

而且这种“为别人着想”的行为,还会像“温暖的涟漪”一样扩散开来。《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4年报告》里就有组数据:82.3%的受访者表示,当自己看到身边有人主动为他人考虑时,自己也会更愿意伸出援手。就像文中的小区,本来大家只是邻里,平时见面顶多打个招呼,可因为老人的这份嘱托,越来越多的邻居主动过来帮忙:有的帮着照看前来吊唁的客人,有的主动给忙活的家属递水,还有的怕楼道里人多吵到其他住户,特意在每层楼梯口放了“轻声慢行”的小牌子。

等我们准备离开,下楼的时候,楼道里已经站了不少人。有住对门的阿姨,手里还攥着刚从家里拿出来的纸巾;有楼下的年轻爸爸,抱着刚满月的宝宝,宝宝在怀里安安静静的,他则低着头,眼里含着泪;还有隔壁的小夫妻,手里拎着刚买的水果,默默站在人群后面。大家都没说话,就那么安安静静地站着——这是邻居们在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,送这位总想着别人的老人最后一程。

小测试:你的“利他性共情”有多高?

1. 看到邻居家孩子哭闹到深夜,你会?

A. 心里有点烦,但想着孩子可能不舒服,忍忍就好,还会琢磨要不要第二天问问情况

B. 直接去敲门提醒,让他们赶紧管好孩子,别影响别人休息

C. 假装没听见,赶紧戴耳机隔绝声音,心里还会抱怨“怎么不管好自己家孩子”

2. 朋友因为急事爽约,还没来得及跟你解释,你会?

A. 先担心朋友是不是遇到麻烦了,不会主动催,等他联系自己

B. 有点生气,觉得自己被忽视了,直接发消息质问“为啥爽约不提前说”

C. 无所谓,反正自己也能安排别的事,等他解释了再回复

3. 刷到公益求助信息,是困难家庭急需医疗费用,你会?

A. 先核实信息真假,确认靠谱后,在能力范围内捐一点,还会转发给身边人

B. 觉得“肯定是骗钱的”,直接划走,心里还会想“这种信息太多了”

C. 转发到朋友圈,但不会捐款,觉得“有人会帮他们”

测试解析:

- 选A多(2-3个A):你是“高共情型”人,能敏锐察觉到别人的难处,还愿意主动付出,就像文中的老人一样,习惯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,身边人也会觉得你特别温暖。

- 选B多(2-3个B):你是“直接型”人,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遇到问题会直接表达,虽然偶尔显得有点“直”,但胜在真诚,只要多留意别人的情绪,就能更受欢迎。

- 选C多(2-3个C):你是“观望型”人,有基本的共情意识,但更习惯保持距离,不会轻易付出行动,这不是“冷漠”,只是你更倾向于先保护自己,只要慢慢尝试小的善意,就能逐渐提升共情力。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66xlx.com/http://www.66xlx.com/xinlijiqiao/964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