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心理技巧

2024年深圳白领减压乱象:32.1%“捏捏族”靠超市捏方便面泄愤,心理学专家警示风险

2024年深圳白领减压乱象:32.1%“捏捏族”靠超市捏方便面泄愤,心理学专家警示风险

你是否曾在加班到深夜后,盯着电脑屏幕却只想摔点什么?不是脾气差,而是压力攒到了临界点——最近深圳就出现了一群这样的年轻白领,他们把减压的“战场”挪到了超市,捏方便面、拧饮料瓶成了常用手段,还被冠上了“捏捏族”的名号。

日前,李女士刷论坛时,被一个“到超市搞恶作剧泄愤”的帖子勾住了注意力。她说,发帖的网友详细写了自己的“减压流程”:只要心情不好,就去超市转一圈,捏上几包方便面,或者悄悄拧开碳酸饮料的瓶盖,做完这些,心里的堵得慌的感觉就轻了。更让她意外的是,这帖子下面居然有上百条跟帖,不少白领直言自己也是“同道中人”,有人还分享了更多“损招”:摇可乐让气跑掉、挤变形牙膏管、戳散袋装大米,甚至有人说会去电器区捏防震塑料上的泡泡,用细针刺破薯片的真空包装,就为了“图个痛快”。

其实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。据《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蓝皮书2024》调研,一线城市28.7%的年轻白领曾尝试过“破坏性减压”,其中深圳占比高达32.1%,显著高于北京、上海等城市。也正因为这样,大家才给这群专门靠超市小破坏减压的白领,起了“捏捏族”这个外号。

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这种方式减压?《心理学报》2023年曾做过一项“压力宣泄行为与道德认知关联实验”,实验中26岁的互联网运营小张的经历很有代表性。他提到,每次在超市捏方便面时,“手指用力的瞬间,听到面饼碎掉的脆响,好像心里压的那些KPI、加班的委屈都跟着松了点”,但捏完后看到变形的包装袋,又会偷偷想“要是被店员发现怎么办?会不会影响别人买?”——这种“先爽后慌”的心理,其实和很多人小时候偷偷撕作业本、摔橡皮后又后悔的经历很像,都是用简单的破坏行为转移焦虑,却没真正解决压力源。

心理学专家分析,这其实是一种“退行行为”——就像小时候摔玩具泄愤的“成年版”。咱们可以把它类比成“情绪温度计”:当压力值升到8-10分时,成年人本该用“找朋友倾诉”“运动”这些“成熟降温法”,但“捏捏族”却退回到了孩子式的“摔东西降温”,虽然能让温度计暂时降1-2度,却会留下“道德负罪感”的后遗症。

更关键的是,这种减压方式的效果还特别短。《心理科学进展》2024年研究显示,采用破坏性减压的人群中,76.3%会在1周内再次感到焦虑;相较于运动、写日记等健康方式,它的减压效果持续时间仅为后者的1/5。就像学生期末备考时,有人会反复揉皱草稿纸、把笔帽拧下来又按回去,看似在“解压”,但放下笔后,该面对的试卷还是要面对,甚至会因为浪费了时间更焦虑——“捏捏族”捏完方便面后,回到工作中该有的压力也一点没少,反而多了层“担心被发现”的心理负担。

3道题测测你的压力释放类型

1. 当你压力大到想发泄时,更倾向于选哪种方式?

A. 捏气泡膜、撕纸等小破坏行为

B. 找朋友吐槽、写情绪日记

C. 闷头睡觉、吃零食,啥也不想做

2. 做完“减压动作”后,你通常的感受是?

A. 暂时轻松,但很快会担心“这样做不对”

B. 心里敞亮不少,能冷静想解决办法

C. 还是没精神,感觉压力只是被“盖住”了

3. 你会特意为了减压,去做可能影响他人的小事吗(比如拧松饮料盖)?

A. 会,觉得这样最直接解气

B. 不会,觉得没必要伤害东西或影响别人

C. 偶尔会,但做完后会有点愧疚

测试解析

- 若A选项多:你属于“宣泄型压力”,习惯用“即时破坏”释放情绪,但容易陷入“发泄-愧疚-再发泄”的循环,建议试试捏专门的解压玩具、打羽毛球等不影响他人的方式。

- 若B选项多:你属于“解决型压力”,能通过沟通或梳理情绪缓解压力,这是很健康的方式,可继续保持。

- 若C选项多:你属于“压抑型压力”,习惯把情绪藏起来,长期下来容易emo,建议每天花10分钟写“压力清单”,把烦心事列出来,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有办法解决。

虽然通过捏方便面、拧瓶盖能让“捏捏族”暂时释放压力,但这种不道德的行为,不仅会给超市造成损失,还会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循环。正如心理学专家反复提醒的:真正的减压,从来不是“破坏”,而是找到能和压力和平共处的方式——毕竟,捏碎的方便面能扔,但捏不散的压力,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一步步化解。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66xlx.com/http://www.66xlx.com/xinlijiqiao/950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