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心理技巧

2024研究证实:不回避“死亡”的人,同情心会显著提升

2024研究证实:不回避“死亡”的人,同情心会显著提升

你是否总刻意避开“死亡”这个词?哪怕家人聊起身后事安排,也会赶紧岔开话题;刷到关于生命终结的文章,手指会下意识划走,生怕触碰到什么“不吉利”的东西?其实不只是你,大多数人都把死亡当成“禁忌话题”,但最新研究却发现,适度思考死亡,反而能让我们更有同情心。

美国合众社日前报道,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肯尼斯·维尔完成了一项针对性研究。该研究聚焦两个核心问题:人们平时会如何看待和思考死亡?以及那些没亲身经历过重大灾难的人,在了解灾难情况后会做出怎样的反应。最终研究结果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《个性和社会心理学评论》上,结论十分明确:经常思考死亡问题的人,不仅会更主动地产生“要帮别人”的想法,还会真正落实到行动中。

肯尼斯·维尔解释,这是因为思考死亡时,人会更渴望从身边人那里获得温暖和安慰,这种需求会反过来推动自己去创造温暖的环境。比如会不自觉地包容他人的小缺点,看到别人有难处时更愿意伸手——这种内心包容性和同情心的提升,正是不回避死亡思考的隐性收获。

为了让这个结论更贴近我们的生活,我们可以看看国内的相关研究。《心理学报》2023年发表过一项“死亡认知与亲社会行为”实验,研究团队跟踪了200名大学生,其中一位参与者小李的经历很有代表性。实验前,小李和很多人一样,看到“死亡”相关的内容就会躲开,甚至听到同学聊家里老人的后事都会觉得“别扭”。

实验中,研究人员让他试着写下“如果自己还有一年时间,最想帮身边人做什么”。一开始小李写不出来,还忍不住想“这话题也太沉重了”,但慢慢梳理时,他突然想起“去年室友失恋时,自己只顾着玩游戏,没好好安慰他”,手心微微出汗的同时,心里冒出一个念头:“要是以后没机会弥补怎么办?”从那以后,小李变了——看到室友赶作业到凌晨,会主动泡杯热牛奶;看到校门口环卫工阿姨搬东西,会顺手搭把手。他后来在问卷里写:“以前总觉得‘帮人’是多此一举,现在才明白,帮别人其实也是在暖自己。”

这个现象在国内也有数据支撑。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》2024年发布的调研显示,82%的受访者表示会刻意回避与死亡相关的话题,而这类人群中,主动参与公益活动(比如捐款、做志愿者)的比例仅为31%;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那些不排斥谈论死亡、甚至会偶尔思考生命意义的人,主动参与公益的比例达到了57%——这个数据差清晰地说明,不回避死亡话题,确实能让同情心更易转化为行动。

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化类比成“情绪温度计”:就像温度计能显示体温高低,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也能“丈量”同情心的激活程度。刻意回避死亡的人,同情心的“温度”更易停留在“30℃以下”,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,可能会犹豫“要不要管”;而愿意适度思考死亡的人,同情心的“温度”更易维持在“35℃以上”,遇到需要帮忙的事时,不用刻意纠结,就会自然产生“要帮一把”的冲动。

生活里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。比如上班族小张,以前听到同事聊家人重病后的后事安排,都会借口“要去接电话”躲开。去年他参加了一次公司组织的“生命教育”分享会,讲师让大家试着“给5年后的自己写封信”,小张写到一半突然鼻子发酸:“要是以后爸妈不在了,自己会不会后悔没多陪他们,没帮他们做些小事?”

从那以后,小张不仅对父母更耐心,对同事也变了。以前同事加班赶项目,他会准时下班,还觉得“别人的事跟我没关系”;现在看到同事忙不过来,会主动说“这个报表我帮你核对吧”,甚至会把自己整理的资料分享给新人。他私下跟朋友说:“以前总觉得‘过好自己就行’,现在才懂,帮别人其实也是在给生活‘攒温暖’——谁还没个需要人帮的时候呢?”

想知道你对死亡的态度是否影响了同情心?可以做个简单的小测试,3道题就能大致了解:

1. 看到“死亡”相关的文章或话题(比如生命教育、身后事安排),你通常会?

A. 立刻划走,觉得“不吉利”,不想看

B. 好奇点进去,但看完会有点难受,赶紧找别的内容转移注意力

C. 平静读完,偶尔会想“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,会希望别人怎么对我”

2. 朋友跟你聊起家人的身后事规划(比如遗嘱、墓地选择),你会?

A. 赶紧打断,说“别聊这个了,太沉重”

B. 安静听着,但很少接话,怕聊深了不舒服

C. 认真回应,甚至会帮着一起梳理细节,比如“要不要先咨询下律师”

3. 看到灾难新闻(比如地震、洪水导致有人受灾),你第一反应是?

A. 觉得可怕,赶紧关掉页面,不想再看

B. 有点揪心,但只是叹气,没想着要做什么实际行动

C. 立刻想“他们现在肯定缺物资、缺帮助”,并会找正规渠道捐款或转发求助信息

- 如果选A的次数最多:你属于“刻意回避型”,对死亡话题的排斥会悄悄降低同情心的激活速度,遇到需要帮忙的事时,容易先犹豫或躲开,不妨试着偶尔看一点温和的生命教育内容,慢慢调整态度。

- 如果选B的次数最多:你属于“中立观望型”,对死亡话题不排斥但也不主动思考,同情心会偶尔冒出来,但很难稳定转化为行动,可以试着从小事做起,比如帮邻居拿个快递,慢慢培养“帮人”的习惯。

- 如果选C的次数最多:你属于“适度接纳型”,对死亡话题的包容让你更容易激活同情心,也更愿意把想法变成行动,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就好——你的善意,其实正在悄悄温暖身边的人。

其实说到底,不回避“死亡”并不是要我们整天陷入焦虑,而是学会在思考生命有限性的过程中,更珍惜“帮别人”的机会。就像春天播种会收获果实,那些你伸出援手的瞬间,也会变成温暖自己的力量。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66xlx.com/http://www.66xlx.com/xinlijiqiao/926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