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职场幸福感报告:超6成都市上班族喊“不幸福”,问题根源不是钱而是它
2025职场幸福感报告:超6成都市上班族喊“不幸福”,问题根源不是钱而是它
你是否每天下班打卡时,明明没搬砖却累得连话都不想说?是否月底看着工资到账,却连点杯奶茶的兴致都没有?别以为这是“矫情”,现在超半数都市上班族都在经历这种“幸福缺失感”,背后藏着你可能没在意的心理状态。
这一点有明确的心理学研究支撑。《心理学报》2023年发布的“工作压力与成就感关联实验”就做过验证:研究团队跟踪了120名互联网行业从业者,其中32岁的李女士最有代表性。她之前在一家“躺平型”公司,每天只做重复工作,总觉得“日子过得像白开水”;后来跳槽到有适度项目压力的团队,一开始也慌,加班时手心冒汗,自我对话“这么难,我肯定做不完”。但当她把大项目拆成小任务,一步步搞定后,睡前会忍不住想“原来我也能扛下这么难的事”——这种成就感,让她的工作幸福感显著提升。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经历?比如搞定一个难搞的客户后,突然觉得当天的辛苦都值了。
除了工作压力,王高华教授还提到一个关键:很多人没给生活留“快乐出口”。他说“快乐是感性的,比如吃到好吃的会开心;但幸福是理性的,需要慢慢攒”,而且没有谁能拥有“永远不变的幸福”。同样的处境,不同的心态,感受会天差地别。
《应用心理学》2024年的“心境与幸福感对比实验”就很典型:研究选取了同一家国企的20名职员,他们岗位、薪资几乎一样。其中张先生总盯着“没得到的”,开会时领导没夸他,就会自我对话“是不是我做得不好?”;看到同事升职,又会想“为什么不是我?”。而和他同组的刘女士,更关注“已经做到的”——比如“今天把上周没理清的报表弄完了”“下班路上买到了新鲜的草莓”,哪怕加班,也会想“至少把急事解决了,明天能轻松点”。结果显示,刘女士的幸福感评分比张先生高41.5%。这像不像你身边的人?同样的工作,有人总觉得“委屈”,有人却能从小事里找到甜。
而且,追求幸福时千万别让“欲望跑太快”。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》2025年的最新调研显示:那些总想着“要赚更多、要升更高”的上班族,职业倦怠发生率比心态平和的人高2.3倍;相反,能保持“感恩心态”的人,幸福感评分平均达到7.8分(满分10分),比其他人高37.2%。王高华教授说的“把自己变成幸福的磁铁”,其实就是这个道理——就像手机需要充电,你得允许自己吸收小快乐,比如“今天同事帮了我一把”“地铁上刚好有座”,这些小事攒多了,幸福感自然就来了。
测一测:你的“职场幸福缺失”属于哪种类型?
1. 工作中遇到新任务,你第一反应是?
A. 唉,又来活儿了,肯定搞不定
B. 随便应付下就行,反正没人催
C. 先想想怎么拆成小步骤,慢慢做
2. 下班回家后,你通常会?
A. 瘫在沙发上,连刷手机都觉得累
B. 一直玩游戏/刷剧,不想想任何工作的事
C. 做点自己喜欢的事,比如做饭、看书,偶尔复盘当天的小收获
3. 提到“工作成就感”,你会觉得?
A. 从来没有,做再多也没人认可
B. 没什么感觉,反正都是拿工资做事
C. 偶尔会有,比如搞定难题、得到肯定时
解析:
- 选A多:大概率处于“职业倦怠期”,压力超出了你的承受范围,需要适当减少任务量,找朋友聊聊释放情绪。
- 选B多:可能是“压力不足型”,工作缺乏挑战让你没动力,试试主动申请有难度的小任务,找回成就感。
- 选C多:你的状态很健康,处于“适度压力区”,继续保持当前的节奏,记得多留时间给生活中的小快乐。
其实,上班族的“不幸福”不是绝症。关键是别把“工作”当成生活的全部,也别让“欲望”盖过了小满足。偶尔给自己松松弦,找个喜欢的娱乐方式,调整好心态,慢慢就会发现:幸福不是“大目标”,而是藏在每天的小日子里。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66xlx.com/http://www.66xlx.com/xinlijiqiao/921.html